黑頸鶴是我國特有的物種,其中95%以上分布在我國的青藏高原與云貴高原。 當下,黑頸鶴的越冬歷程已基本結束,開始陸續遷飛到繁殖地。科研部門對于黑頸鶴的冬季調查也進入到收尾階段。
每年冬季,是科研機構對黑頸鶴種群進行調查研究的最好時機,由于它們從各個分散的繁殖地遷徙到相對集中的越冬地,為統計整體數量提供了有利條件。
黑頸鶴幾乎終身都在青藏高原和云貴高原的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間遷徙往來,對于它們的冬季調查也主要在這兩高原的越冬地進行。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在新疆地區也發現了少量黑頸鶴集群越冬的現象,是至今發現的最北部黑頸鶴越冬地。
北京林業大學生態與自然保護學院教授 郭玉民:這個冬季在云貴高原的調查結果,種群數量是接近6000只。在西藏除了林芝地區之外,有11000只左右。在新疆還有44只越冬的個體,總數量超出預想,17000多只。
據專家介紹,黑頸鶴基本分布在我國,其他國家僅有極少數的個體,黑頸鶴數量的增長,是我國保護成果的直接體現。
高科技精準定位 統計數據精確到個位
大家可能會好奇,成群的黑頸鶴飛來飛去,它們的數量是怎么統計出來的呢?
畫面上這個圖形,乍一看像是我們熟悉的顆粒狀積木拼裝出來的模型,等放大來看,才發現另有玄機。這個頗具科技感的龐大隊形,事實上是由無人機高空拍攝下來的黑頸鶴集群的場面。
北京林業大學生態與自然保護學院教授 郭玉民:我們把無人機吊在80到100米的這個高度,然后拍“全家福”。拍下來“全家福”之后,我們是用相應的技術方法,運用相應的軟件一個一個地來數,這個很快就給出一個比較精準的結果,每一個小的群體都可以用這種技術方法,準確度達到個位數。
北京林業大學生態與自然保護學院教授 郭玉民:無人機的應用使得我們的調查,不再是水平角度去看,就是從垂直觀察,整個它的分布是能夠離散開來的。
一年兩次遷徙翱翔高山雪原之間
黑頸鶴生活在高原淡水濕地。它們以非凡的飛行能力和對大自然的感知能力,常年往來于青藏高原和云貴高原,越冬棲息、繁育后代。
科研人員是如何獲悉這一過程的呢?除了對于風向風速等各方面的綜合監測評估,科研團隊還給部分黑頸鶴佩戴了衛星追蹤設備,其不斷傳回的數據中,不但可以清晰地看出單個個體的飛行軌跡,更可以在每年春秋的遷飛季節,看到黑頸鶴多個群體的遷飛路線并從中總結出各種規律。科研人員還在黑頸鶴的衛星追蹤軌跡中,監測到它們飛越了昆侖山脈。
據專家介紹,黑頸鶴飛翔過程并非“天高任鳥飛”,它們與地面的相對距離多在50到200米之間,隨時承受著地心引力和復雜氣流的阻力。黑頸鶴每年春秋兩次的遷徙歷程,是一場需要耗費巨大體力,隨時可能發生生命危險的攀登穿越之旅。